这个榜样和标尺,主要是指高风亮节,功业卓著。儒家的忠孝仁义,是他们毕生践行的标准。作为有眼光有头脑的知识分子,诸葛亮当然看得出曹操把持的朝廷已经不是大汉的朝廷,要想践行忠义,自然不能投靠曹操为虎作伥。一个人做什么决定,最根本的因素是在内因,在于其为人,在于其性格。可以说,这是诸葛亮不选择曹操的最根本的因素。
第二,诸葛亮的理念。诸葛亮一生推行的治国理念是内儒外法,实行儒家的仁政,而曹操实行的却是霸者之政,强权政治。道不同不相为谋,两个分歧太大的人走到一齐注定不会长久。除非一方只领薪水不干实事,但这明显不是诸葛亮想要的结果,他不仅要做事,而且要做大事。
综合以上两点,曹操不被诸葛亮看中,在情理之中。
第三,刘备的魅力。有着皇族身份的刘备,还参与密谋诛杀曹操,这是对大汉朝廷难得的忠诚。这在感情上就与深受忠孝思想影响的诸葛亮等人拉近了一层。此外,刘备转战南北,在平原、徐州任上实行仁政,仁义之名远播,这相对符合诸葛亮的理念。再者,刘备礼贤下士,被称为天下英雄,在当时名头不小,这一点诸葛亮也必然会有所考虑。
第四,刘备的空间。虽然刘备声望很高,但此时除了手下有一批雷打不散的人以外,没有多少实力,可以说刘备还在困境当中。诸葛亮如果能辅佐刘备脱离困境,站稳脚跟,发展壮大,乃至克竟全攻一统天下,这个过程中间大有可为。同时,刘备手下有一流武将,却没有一流的治世能臣,可以说留给诸葛亮大展身手的空间是非常广阔的。
因此,诸葛亮更加倾向于刘备。
有一种说法认为,诸葛亮选择刘备主要是看上了发展空间。依据是赤壁战前诸葛亮出使东吴,张昭挽留他跳槽到孙权手下打工,他推辞了,理由是:孙权是个很不错的老板,不过不能充分发挥我的才能(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吾是以不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