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魏贵婿

第一百三十三章 大幕(1)

字体:16+-

“婵儿…你说姑爷能吃得消吗?这都一连好几日了,我都快吃不消了。”

“吃不消也要坚持住,姑爷都这样辛苦了,我们受点罪算得了什么?”

萍儿和婵儿待在房外,探着脑袋看向房内,小声嘀咕着,耳畔响起陈洪的声音。

“在我大魏的科举下,老夫觉得策论是最难的,为何要这样说呢?”

陈洪撩了撩袍袖,倚靠在太师椅上,神情严肃,深邃的眼眸闪烁着精芒,“仅从立意上来说,策论就是以提出施政问题,去向朝廷献策的文章,不过恰恰是这一点,却无形中会淘汰掉很多人。

你可知为何吗?

其一,读书人的身份尊崇,享有超然的地位,特别是身处会试这一层次,就会变得尤为明显。

你的认知多停留在书中所得,可是想要治理好地方,仅靠圣贤书就能解决吗?

结果是显而易见的。

在一个人没有真正明悟,读书究竟是为了什么,科举究竟是为了什么,就不具备完整的治世思维。

就算是侥幸靠着东拼西凑的策论文章,通过了会试这一层次,然也注定在殿试下,无法杀出重围,最终获得个赐同进士出身。

没有脱颖而出的治世思维,就不具备出类拔萃的能力。

其二,有了这个一,才能更深入的去理解施政者,究竟想要通过怎样的方式,去治理好他所领的地域。

就像治理一县,治理一府,治理一省,治理一国,所处的位置不同,那么看待事务的角度就会不同。

这也就有了对应的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科举就是在一批批的淘汰庸才。

考校四书五经的本质,就是在打磨一个人的耐性,古人云:修身养性齐家,方能治国平天下。

通读和熟悉四书五经,这是参加科举的根本,倘若没有了这个根,那么科举就变得毫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