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西下,落日余晖泛起金光。
沉寂数日的贡院,此刻变得喧嚣起来。
“终于考完了,我要好好睡一觉!”
“同睡,同睡!”
“这茬罪我是不想再经历了。”
“今岁的恩科会试实在太难了。”
“是啊!谁能想到第三场策论,竟然会是论赋役制度的利弊……”
大开的贡院正门,数不清的赶考举人鱼贯而出,谈论着今岁恩科会试的感悟。
不少举人都流露着复杂得神情。
历经今岁恩科会试的三场考试,对于这些从县试一路杀上来的举人,都感受到极强的压力和难度。
特别是恩科会试的策论考。
作为奋战科举的书生,先前皆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主修的就是四书五经,自身没有太多理政经验。
如此对于一朝的国家大事,仅是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境界。
没有经验,何来理念?
泛泛其谈,是无法治国的。
今岁的恩科会试,涉及到一朝最重要的赋役财政,能够真正揣摩透彻者,可谓是凤毛麟角般的存在。
终于考完了。
人群中,萧景云神情有些疲惫,手里拎着考篮,抬头仰望天空,露出一抹淡淡笑意。
此次恩科会试的策论,考的是赋役制度的利弊,对他而言实在太友好了。
相较于其他赶考的举人,萧景云拥有超越该时代的眼界和思想,使得他能站在一个超然高度,悉数大魏赋役制度的优劣,明确符合该时代的改进措施,继而以策论的形式书写下来。
在萧景云的眼里,科举细分为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六个阶段,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一个从务虚到务实的递进倾斜过程。
文章写得好。
那么在县试、府试、院试阶段,就能从众多读书人里脱颖而出。
这也使得大魏治下各地,存在不少的小三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