旭日东升,驱散了昨夜的萧瑟。
清晨的鸟鸣声,叽叽喳喳叫个不停,打破了寂静,却也平添几分别样韵味。
“姑爷,您这几日不出府吗?”
婵儿捧着一盏清茶,走到萧景云跟前,“奴婢听李贡士他们说,今岁恩科会试得中的贡士,会参加一场文会,说是要以文会友,您得中恩科会试第一,去参加文会还是挺不错的。”
“我就不去凑热闹了。”
萧景云接过茶盏,微微一笑道:“有这等时间,倒不如多看看书,这样到殿试开考时把握大一些。
能在恩科会试得中,固然值得高兴,不过也不能忘乎所以,毕竟殿试才是我大魏科举的终考,我可不想沦为笑柄。”
一般来说,在召开的会试结束后,会在月余后进行殿试,一个是给朝廷筹备的时间,一个是给得中贡士准备的时间。
毕竟殿试的意义不同。
科举的本质是遴选人才、为国取士,这本身就带着很强的政治目的,是维系和巩固统治的根本。
明确设立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诸多门槛,这成功的将大魏治下的读书人群体分层。
朝廷也清楚在备战科举的途中,是一件极其辛苦的事情,所以越到后期,就表现出更多的关注,继而笼络天下读书人的心。
所以会试和殿试之间的空档期,不单单是为筹备与备考预留的,同时也是想让在会试上新晋贡士,能有一个宣泄的时间。
读书太苦了。
科举太难了。
不过适当的放纵一下可以,倘若放纵的忘乎所以,那就不值当了。
毕竟决定你今后仕途命运的,不是看会试的名次如何,而是看殿试的名次怎样。
这也使得大魏召开的历届殿试,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在会试阶段考的不错,然而参加殿试后,却考的一塌糊涂的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