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万男儿血

第三节 狭路相逢勇者胜

字体:16+-

日军兴兵,目的在于占领茅津渡,强渡黄河,进而进占西北。第四集团军坚守, 目的也在于力保茅津渡不失,让日军阴谋无法得逞。

打开地图,可以看到黄河南岸,与茅津渡隔河相望的,有一座城市叫做三门峡。其实这座城市是上世纪50年代,因为兴修黄河大坝而新建的一座城市。也是因为这座大坝,我的家乡50万人被迫走上了迁徙之途,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而在抗日战争时期,黄河南岸还没有这样一座城市。

然而,那时候黄河岸边的人也在说三门峡,他们口中的三门峡不是城市的名字,而是关口的名字,这个名字来自一个传说。

茅津渡古今都是战场,都是兵家纷争之地,都是战火弥漫之地。过了茅津渡, 便为崤山。如控制崤山,则可东控河南,北制山西,西进陕西。茅津渡实为最重要的战略要地,一锁扣三省。

相传远古时候,水神河伯与共工在茅津渡大战,河伯发威,一声呼喝,黄河暴涨,洪水滔天,苍天之下,厚土之上,浊浪排空,百姓面临灭顶之灾。共工见状, 手执板斧,从天而降,在茅津渡连砍三板斧,洪水沿着三道缝隙分流直下,百姓转危为安,这三道缝隙就是黄河中游著名的人门、鬼门、神门,这三门则被当地人称为三门峡。

三门峡水流湍急,飞瀑之下。黄河岸边的人都说:“到了三门峡,人就没救了。” 意思是说,如果人落入黄河,顺流漂到三门峡,那就只能是死。

我在后面还会写到三门峡。

当年,坚守茅津渡的是三十八军十七师九十七团,团长李维民,是黄埔四期生, 英勇善战。日军曾在6月2日凌晨偷袭过茅津渡,阵地一度告急,李维民亲手拿过一挺机枪,向着日军扫射,终将日军击退。

此后,日军发动过十余次进攻,都被李维民团击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