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岁月把我送进古稀之年的时候,蓦然眺望,发觉生命留给我的时光已经不多了。梳理一头白发,触摸满脸皱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唐人诗句禁不住在脑海中闪过。
我渐渐意识到,有些对我有深刻影响的人和事,不能随着我的记忆在最后的一把火中灰飞烟灭。于是回忆便成为我生活中的“新常态”。有时候战友们见面,夜以继日地在怀旧中度过竟浑然不知。尤其是回忆戎马新疆、戍守西域的生活,常常使我产生一种不可名状的激动。
我是从西陲军营中走出来的士兵。自1962年入伍到1995年调离,先后两进两出新疆。在新疆军区、乌鲁木齐军区、南疆军区工作的近30年中,我有10多年在大军区司令部做秘书工作。这使我有机会零距离目睹我所敬重的将军们的精神状态、工作状态和生活状态。我明明白白地看到,这些从硝烟弥漫的战场中走出来的将军们,并没有因环境和平而停止奋斗,更没有因功成名就而贪图享乐。他们依然为共和国的安全呕心沥血,为人民政权的巩固夙夜在公。他们用艰苦奋斗的精神实践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用克勤克俭的作风诠释着共产党人的本色。受他们耳濡目染,我逐渐理解了军人应当追求的生命价值和事业内涵。于是有了用文艺作品记录我观察和感受的冲动。然而在退休之前,我这个满怀**的憧憬一直被岁月尘封在心底深处。
2010年,我因策划编辑《汉藏交融——金铜佛像集萃》得以结识学贯中西、蜚声中外的藏学家、汉藏佛学家沈卫荣教授。在同他的交谊中,又得以结识文辞典雅的《文景》杂志原主编杨丽华女士;文采斐然的作家、文学评论家、资深编审朱竞女士;文学博士、散文家、被誉为爱情“诗后”的高秀芹女士。之后又得以结识相见恨晚、一见投缘的著名作家、连续36年为他人做“嫁衣裳”的大牌编辑、《中国作家》原副主编萧立军先生。正是在同这些才子佳人的交谊与交流中,我的创作欲望被点燃,尘封在记忆深处的素材也被渐渐激活。这时候我才顿悟到,把《西陲将星》中将军们鲜为人知的高尚品格与奉献精神的细节展示出来,让浸**其中的思想内涵与文化精髓在筑梦中华的伟大业绩中得以传承弘扬,是我这个古稀老兵义不容辞的责任。而这几位亦师亦友的忘年之交,便成为我创作的推手和扶手。他们既给我出主意又给我出题目,以至于连作品的立意、主题、细节、措辞等都给予具体指点。朱竞、杨丽华女士和萧立军先生还先后在他们主办的刊物上发表我的多篇作品,给我注入了写作的绵厚动力。特别让我感动的是萧立军先生热情诚恳的人品,他是在酷暑的煎熬中为《西陲将星》作序的。从序言中我能读出他对老一辈革命家的深厚感情、无限钦佩和他是是非非的鲜明个性,这在当下文坛的名人中是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