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杨勇的心境处在欣慰与遗憾的交织之中。
杨勇高兴地看到,由于毛泽东觉察到"四人帮”篡党夺权的野心,决定在周恩来生病期间,邓小平主持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日常工作;新组成的军委常务委员会,叶剑英主持军委日常工作。邓小平、陈云、叶剑英进入中央领导核心,国家和军队的形势开始向好的方向发展。
看到太阳正在驱赶乌云,共和国的天空露出曙光,杨勇的喜悦溢于言表,身体健康也有好转。在深入边防部队、大力推进战备工作的同时,还按照邓小平的要求,以很大的精力指导军区部队的作风整顿和精简整编工作。但是,当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体制改变的问题被重新提起时,杨勇犯难了。
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是根据毛泽东屯垦戍边的命令,于1954年抽调解放军1兵团、22兵团和民族军的10个建制师与新疆军区后勤部下属生产部队组建的。这支由王震首任司令员兼政委的生产部队,按师、团(场)、营、连序列编成,是一支不拿枪的准军事部队。团以上领导干部中,主要是红军、八路军和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同志。营连干部和第一代屯垦主力,都是脱下军装的老战士。这支庞大的屯垦部队,整体战斗力不逊于任何一支拿枪的部队。
生产建设兵团从诞生之日起,就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人的高度重视。成百个团场,几千个连队,上百万员工,在大漠戈壁安营,在千里边境屯垦。他们用磨出厚茧的双手,在天山南北的广袤荒漠上托起了碧野绿洲,把亘古无人的原始大地变成了塞外江南。20多年的实践证明,已经发展到230多万人的生产建设兵团,不仅是新疆安内攘外的核心力量,更是开发建设的骨干力量,其组织模式、产业结构和历史贡献,可谓史无前例,世无伦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