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鹗的四十回续书得以从乾隆朝流传至今,有好几个因素,其中一个因素是他将前八十回里设定的大悲剧结局逆转为经小悲而大喜,使其文本维系在封建统治者的容忍度内,据说乾隆皇帝看了《红楼梦》以后有句评语:“此盖为明珠家作也!”乾隆是最早的索隐派,他把故事的依托推前到他祖爷爷顺治那个时代,也就等于免除了《红楼梦》一书影射康、雍、乾三朝,特别是他当政时期的“现行罪”,他对《红楼梦》放了一马,以致后来皇家印刷机构武英殿也印制了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到晚清紫禁城里更出现了《红楼梦》壁画。另一个因素是高续对黛玉之死的描写文笔细腻优美,“苦绛珠魂归离恨天”赚取了两百多年来无数读者的眼泪,在各种形式的改编里,黛玉焚稿断痴情的情节总会保留且大加渲染。
我的续书里,安排黛玉的归宿是沉湖仙遁,回归天界。我的文笔难逮高鹗,但我为什么坚持黛玉沉湖的看法?
有的记者采访我时,以及有的读者评议时,以为黛玉沉湖是我的“荒唐杜撰”,这倒无所谓,但紧跟着却又说:“你如此荒唐的想象,不知周汝昌老先生将如何评价?”他们就完全不知道,黛玉沉湖,乃是周汝昌前辈早在二十几年前就提出的一个学术观点,据他考证,在曹雪芹已经写出却又迷失的八十回后文字里,黛玉就是沉塘仙遁。我关于《红楼梦》的探秘、探佚,包括写续书,得到周老大力鼓励、支持,我们的对《红楼梦》的理解上,可谓大同小异,我其实是在不断地将周老的学术研究成果放大化、通俗化,起到普及、推广的作用。有的红学专家、权威之不能容忍我,其实是久不能容忍周老,见我竟将周老许多观点放大推广,气不打一处来。其实周老也好,我也好,都只是一家之言,仅供大家参考罢了,若问为什么我将周老的观点讲出写出后产生出较大反响,而某些红学官员、专家、权威的影响不怎么彰显,则需要旁观者来进行分析,道出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