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穿越明末成难民

第523章鸿门宴

字体:16+-

两万人马,人吃马嚼的,耗费令人咋舌,也就杨易家大业大,招待的起。首辅薛国观道,“陛下勿虑,杨少保家大业大,可是名闻天下的豪绅,再来几万人马,也不是事儿!”

狗日的,老子什么时候成豪绅了,老子跟你们不是一个阶级的,杨易暗骂薛国观。表面上,杨易慷慨道,“陛下巡行农场,是农场军民的荣幸,陛下为农场带来福泽,今年又是丰收之年。我们恨不得陛下移驾农场,我们日日供奉。”

所有人都知道杨易的话不可能实现的,莞尔一笑。

一杯酒下肚,崇祯认真道,“此番巡行,诸位爱卿可有想法?”

户部尚书李待问出言道,“陛下,农场水利完善,旱涝保收,离京师近在咫尺。战乱之后,京畿之地荒废甚多。微臣建议,可效仿密丰,多建几个农场,可减少漕运依赖。”

薛国观赞同道,“李阁老所言甚是,漕运艰难,时断时续,千里运来,损耗不小,若能在京畿周边解决粮食之困,大善!”

京师依赖江南的物资输送,是一直困扰着朝廷的闹心事,为了保障物资输送,年年耗费巨资维护运河,由此衍生出很多社会问题,甚至影响到稳定。可以说,漕运牵扯了朝廷很大一部分精力。历任皇帝也琢磨着如何减缓对漕运的依赖,做出不少尝试,却无疾而终。

所有人都认命京师离不开漕运了,也许一千年、一万年都这样了,杨易的密丰农场给了新的希望。稍微会点算术的人都能算明白,每年江南为京师运漕粮四百万石左右,密丰农场去年在战乱的情况下,仍然为户部缴纳粮食近五十万石,京畿若有十个八个这样的农场,基本就自足了。

李待问的建议,引起多位大臣的热议,谢陞、杨嗣昌、刘遵宪等多位大臣附议。杨嗣昌与杨易有嫌隙,但对杨易办的农场是高度认可的,“陛下,民以食为天,解决粮食困乏之苦是中兴大明之根本。而今天下田地兼并甚烈,弊端日益凸显。杨少保之农场,另辟蹊径,有独到之处。臣以为可推而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