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易顿了顿,继续道,“其实种植粮食可以同养殖场一样,实现规模化集约式种植。京畿周边荒废的土地甚多,可以实现这种种植。才是解决京师缺粮的根本途径。”
黄佑眼睛一亮,催促道,“快说说,怎么个种植方式!”
“农场!”杨易借用后世的农场耕作方式,“我大明主要耕作方式是小农模式,自己耕作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效率低下。而下官提出的农场,就是将农林牧渔统一规划建设即为农场。统一建立完善的灌溉系统,合理分配土地耕作。建水库,可以养鱼,可以灌溉。山区可以种果树,放牧牛羊,稻田里养鱼虾,收获后的稻草可以做牛羊的饲料,牛羊的粪便可以粪肥田地。雇佣流民可以减少流民作乱,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降低成本。这样可以效益最大化。在同样的土地上实现更多收获。”
黄佑听得出神。
杨易继续道,“农场不止是生产粮食,猪牛羊可以一起生产。产出的粮食,鸡鸭牛羊可以就近供应京城,降低京城的物价,减少对漕运的依赖。如果朝廷有条件自己办农场,那么所有收获皆归朝廷。如果朝廷办不了,可以以土地入股,同农场主分获收益。下官相信,只要京畿周围多办几个大型农场,必然能解京师之苦。”
黄佑又问了些相关问题,杨易一一解答。
“听尔一席话,老夫茅塞顿开。”黄佑抚掌道,“京畿受鞑子肆虐,很多土地荒芜。倒是不缺土地。但事关朝廷大策,老夫要回去奏明圣上。不过,老夫以为此策甚妙。”黄佑呷口茶,继续道,“此策固然好,但尚需时日。远水不解近渴。马上到年关了,京师百姓盼望着过年呢!杨百户就辛苦一下,随老夫去趟京师。”
黄有发不淡定了,见黄佑“贼心不死”,再次强调道,“郎中大人,杨百户的军籍是在我双山镇的,按朝廷规定,是不能随意离开军籍所在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