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灾防部初步统计,全国参与避难所建设的总人数约有3000万。其中军方投入的工程部队,约占总人数的1%,即30万人左右。
这些人力被分布在全国300个避难所的建设工地,近乎与世隔绝。保密协议上明确规定,外出者必需事先提交申请;哪怕是回家看看老婆孩子也一样,需要军方批准。但直到八月中旬,没有任何人申请外出。
这种不可思议的凝聚力,以及消息的封锁力度,说是空前绝后也不为过。
但外界的好奇心却从来没有停止过。
在这紧张的时代,大家走在大街上的问候语都变成了:“你知道避难所建在哪吗?”而当对方摇头回应时,发问者也并不会感到意外。恰恰相反,谁要是说自己知道避难所建在哪里,反而会招来一声鄙夷:“吹牛吧你?”
有些人天生就是矛盾体,一方面渴望从别人嘴里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一方面又坚信只有自己手上所掌握的信息才是最可靠的。但对于未来的恐惧感,依旧令他们将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核心问题上——避难所到底建在哪?
在这种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的影响下,生活中的其它事情渐渐被搁浅。也没心思再去工作。焦虑与彷徨,像致命的癌细胞一般渐渐在他们体内扩散开来。
他们把大部分时间都放在网络上搜索。
但凡扫中任何一条“避难所”有关的信息,都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瞳孔瞬间聚集,整个人都变得精神了起来。
2050年8月14日傍晚17点27分,望海市,一个年轻人因为一直没有捕获到避难所的准确位置,崩溃得从小区楼顶上一跃而下。
这件事情,不仅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同时也惊动了高层。
直接导致杜飞被上级领导请去喝了杯茶,原因是灾防部的宣传工作做得不到位,没有及时安抚好民众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