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武君看着自己眼前的这个人,尽力掩盖住内心的迷惑和不满,但这样一来,他甚至不知道该用什么表情来面对他。
徐国伐殷的确在东武君的计划范围之内,这个计划本来也是徐帝、东武君、公输起几个人一起商定的。但是奇怪的是,按照原计划,应该要等东武君参加完合纵返国之后再去伐殷,毕竟按照原先的计划,合纵军必然难以解决武元君和秦关这两个大麻烦,而且持久战本来就是合纵军建立初始的战术方针,当山东诸国都把注意力放在秦国身上时,徐国就可以乘机直取殷国六百里沃土。可这要建立在合纵之战进入后期,东武君可以借口脱离的时候,不然战事一开,消息传到秦关,愤怒的合纵军把东武君和数万徐军全部杀掉泄愤也不是没有可能。
公子良--也就是现在的殷王良当时本来可以动手的,但他没有,从那时候起,东武君就对自己参与的这个计划产生了怀疑。其实这种怀疑不是没有根因的,他参与合纵只是想当一个看客,按照徐国的利益,自然是希望合纵军和秦国两败俱伤。但是在秦关之战时,他却按耐不住心中的豪气冲出去组织军队保护麟武,结果险些丢掉了性命。
虽然如果麟武被杀,合纵也许会早早结束,徐国伐殷的时机也可能就错失了。但是东武君清楚,这不是自己当时那么积极地参与那场战争的理由。
在来的路上,东武君一直在想,他到底为什么在那个场合无法控制自己。回到徐国之后,这种强烈的反差感更是让他迷茫,也许他更喜欢军队当中的单纯与自由,东武君并非第一次出征,但却是第一次与别人平等地合作。这种合作在徐国的朝堂上是看不到了,东武君很清楚,自己之所以能够挤走上官衍当上徐相,最大的原因就是自己的血统。自己能够名列"四方公子"之一,也是因为父亲为自己留下来的家业。在徐国,他一直都是高高在上的胜利者,这也给他带来了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