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定谔的猫与机器抉择》一直是偏于理论,就连周小同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与其说它是一本严肃的科学理论著作,倒不如说是诙谐幽默的科普读物,因为书中很多的东西,都只是周小同提出来的理论,而这些理论在当时尚未通过科学验证。
也正是因为如此,当他将初稿交上去的时候,很多人认为他不过是异想天开,甚至有人讥讽他不如改行当小说家算了。
可这个时候,他突然听到整个人工智能的研究都是建立在自己的理论上,心中的震惊难以用语言来形容。
他努力压住心中的激动,问道:“怎么样将量子抉择在现实技术上实现的?”
他的理论的关键就是在于量子选择,如果无法进行量子选择,就不会出现随机变量,数据库也不会因为一连串的随机变量积累而产生质变。
就像人类的成长偶然条件的叠加,宇宙的形成也同样是偶然性的叠加。从数亿年前宇宙从奇点开创至今,生命的出现不过是一个又一个偶然事件的积累,才得到的结果。
正是因为如此,周小同认为智能型机器人从创造到完善,也需要偶然性积累,需要不断突变积累。
即,不定向的量子选择就是它的进化过程。
用简单的话来形容他的过程,当机器第一次运行算法之后,将其经过量子选择后的所有过程记录下来,并储存在存储器当中。
AI从第一次运行算法开始,每一秒都可以计算上亿次,日积月累之下,没有人知道从第一次开始到现在,AI到底积累多少偶然性变量。
也正是因为量子选择,没有人能够确定它每运行一次算法会出现怎么样的结果,哪怕给予同样的输入条件,在相同的算法下,也无法知道它的结果到底是什么。
当这些偶然性变量不断叠加之后,时间和数量会自动修正它所产生的错误,让塔成长进化。就如同地面上流淌的水滴一样,被山川修正,被大坝阻拦,但终有一日,它会汇合成江河湖泊甚至是汪洋大海。宇宙出现生命,用了150亿年,人类拥有智慧用了300万年,而羲和从第一次量子选择开始,到她拥有自己的智慧,用了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