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年后。
落雁山葱郁绵延、山路险峻,紧要处全靠木桩搭就的栈桥通过。一只稀有的白尾鹞子从山林中跃起,在晚霞间将双翼尽力展开,借助了山风上涌的气流,在天空滑翔而过。它自半空中掠过林间、田地、农舍与牲畜,调整了一下翅膀,沿着官道向北而行,高高掠过城墙与门楼,轻巧的飞入广武县城里,收拢翅膀落在县衙的屋脊上。
时值夏末,落日余晖中,一只蜻蜓悄悄飞过县衙二堂前的水缸,尾尖在水面上连点几点,又振翅飞走。杜知县坐在堂上,拆阅书信后微微皱眉,抬头又把站在眼前的来人仔细打量一遍。
来者十七岁年纪,正是个算不得男子,又大过男孩的年岁,他个头略高却有些细瘦,浓眉方脸宽宽的额头,两道眉毛几乎连成一线。这大孩子细腰乍背手臂壮实,不知道穿了谁人的短袍长裤,罩在身上明显肥大,膝盖上还打着补丁,脚下却踩一双道士们常穿的步云履,鞋帮上也绷着布。一个小包袱斜背在他身后,包袱上绑着一把旧油纸伞。这人就像根冷硬的竹竿杵在那里。
又一支蜻蜓从堂下飞过。杜知县又等了等,终于主动开口发问。
“你叫杨宁?”
那孩子弯腰拱手行礼:“回大老爷,我叫杨宁。木易杨,安宁的宁。”
杜知县垂了眼皮,随手将书信叠了几叠扔在桌上,等他继续说话。
世情冷暖,尽在求借之间。低求高借中,最能看尽人心。按常理,凡是拿着举荐信,托人情求安置谋差事的人,都知道是自己是低微的一方,所以卑躬屈膝是常态,最起码也要言语中多多的巴结逢迎,竭尽全力去讨好对方,求对方给于恩赐。
可这少年似乎是对人情世故全然不通,或是没有眼力,更不屑乖巧。这句自报家门的话说完,就立在堂上再无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