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的关键在于计谋,在于运筹帷幄,为什么历史的词典里总有些以少胜多的字眼,就是这个道理……真所谓兵熊一个,将熊一窝。
在帝国大学的日子里,我特别喜欢下棋,尤其喜欢黄河帝国的象棋。
我觉得一盘棋就象一场战争,同样打仗也如同下棋。
棋盘上,双方的棋子一样多,每个棋子的杀伤力也一样大,摆好棋局双方没有动子前,无所谓赢输。
可关键是棋局上的双方总希望打败对手,不可能老是呆着不动。
于是便开始运动,或谋篇布局,或设计引诱,或发起强烈攻势,或筑起坚固堡垒。
然而,一动就露出了破绽,智者便瞅住这有利的战机,狠狠地打击对方。
如果是将遇良才,棋逢对手的话,失利的一方,还可以赶紧亡羊补牢,调整战术,或许还有反败为胜的机会;假若,双方势力悬殊太大的话,那就一击即溃,兵败如山倒,最后兵临城下,最后摆在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就杀身成仁,要么就屈膝投降。
我仔细研究过古今中外的许许多多以少胜多的战例,尤其推崇近代伟大的军事家毛泽东,他的四渡赤水和淮海之战可谓神来之笔。
尤其是淮海战役,毛这一方充其量也只有五十来万,而蒋却拥有七十万装备精良的机械化部队。
用当局的话说,这是一锅夹生饭,而毛硬是把这一锅夹生饭吃到肚子里去了,而且还吃得有滋有味。
但认真想想也没有什么,关于淮海战役的史书影视我看了不少,其中的每一个细节,我都能倒背如流。
毛的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跑路,包括他的第一篇成名之作——“四渡赤水”也一样。
毛自己把这种战术叫“运动战”,即在运动中寻找敌人的破绽,然后狠狠地干一家伙。
这种战术的最大优势在于“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