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兔喜走后,李景叫来了陈公公,交代了明日进士进宫的事宜。
打算亲自分配状元头三甲的官衔,剩下的几十位进士李景也打算亲自培养,以便日后所需。
在北启惠帝李掌高时期,对于状元的规定路线,还是非常稳定的。
学子们考上状元后,会被朝廷直接送入翰林院,充当编纂。编纂这个职位,在当时属于从六品官阶。它的职权,相当于皇帝的秘书,主要负责编修本朝的历史,记录当朝的实际情况。
包括皇帝的言行举止,都要一一如实记载下来,编入史册中,留给后人查看。同时,编纂还负责给皇帝讲课,主要经史子集的内容,以及草拟朝廷典礼的有关文稿。
对于一个头三甲出身的学子来说,似乎有些大材小用。毕竟啊,这些工作,更多是一些抄写文书的事务,不是什么朝廷大计。
而且,从官阶来看,状元出身的从六品官阶,似乎也不算太高。
但那仅仅是惠帝时期。
试想,
毕竟仅是举人出身的学子,就有机会直接被选为正七品的县令,或者是地方县上担任教谕,负责教育工作。以北启的官职来看,从六品与正七品,也不过只是相差一个级别。
但是,举人直接任官,跟考中状元任官的差距,并不在初始官阶,而在于之后的潜力。举人直接当官,绝大多数很难步入中枢,成为高级官员。
而状元就不同了。
他们进入的翰林院,一般人根本没机会被选中。
按照北启朝的科举规例,能够被选入殿试的学子,依据考试成绩,会被分为三甲。
一甲是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是是第二等的学子,赐进士出身;三甲则是第三等出身,赐同进士出身。大隋朝的时候,一甲中的状元、榜眼、探花可以直接选入翰林院。而二甲中的学子,还要经过选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