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粮食以外,攻打吐蕃最重要的就是兵员了,大唐的大部分军士,进入吐蕃的高原之上,都会有高原反应,因而只能从一些同样是高原的地方调兵。
“安西都护府、剑南道南方、川西籍贯的士卒大致有多少?”
李恪接着问道。
李靖想了想,然后开口说道。
“安西都护府大致有五万精卒,川西和剑南道的要少不少,加起来也就三万多精卒。”
李恪这么问,也是有原因的,安西都护府就在后世的青海,同属青藏高原,和吐蕃所在地的气候差不多,只要能适应安西的环境,吐蕃的环境也就大差不差了。
而剑南道南方其实就是后世的云贵高原,出自这里的士卒,同属高原人,对高原反应的适应能力比较强。
川西其实也是青藏高原的一块,这里的士卒和其他地方的士卒们,都是一个道理,比较适合高原作战。
也就是说,加起来有八万人了?
这点人手,还不算特别足够啊,李恪默默的想到。
“兵部抽调上述三地的所有精兵,令将境内突厥降兵重编万人,组建进攻吐蕃的大军。”
突厥人生活在蒙古高原上,对吐蕃的气候适应性也强过了大唐普通的士卒们。
“将军粮储备,先行通过水师运输到交州一带,大军从交州进军,占领昆、姚二州,随后沿着大江北上,攻占墨脱,最后攻占吐蕃王城逻些城。”
选取这样的进攻路线,也是因为李恪知道历史上大唐向吐蕃进攻的路线是有问题的,大非川等地的地势,相对较高,唐军更加难以适应。
可若是从相对较低的地方,像墨脱等地,往吐蕃腹心进军,难度就会降低了很多。
一旁的大唐将领们虽然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但听到李恪是打算沿着河谷进军吐蕃,也就不怎么反对了。
他们也都知道吐蕃地势很高,攻打不易,而河谷则是地势较低的地方,其中花费的精力,肯定会比直接从大非川打的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