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羊关堡的美誉,以小儿童谣与沿途盐商的吹捧。
半个复州,已是人尽皆知。
大善人永王朱慈炤的名气,算是彻底在辽东半岛南部沿海打响了。
“大明终究是没忘了我们呐……”
“陛下派他的四皇子来拯救我们了……”
“哪怕还剩一口气,爬都要爬到羊关堡……”
“到了羊关堡,就有吃有喝的,能保住性命啦……”
一时间。
崇祯帝朱由检丢掉的民心,重新在复州地界被朱慈炤给拢了回来。
随之而来的。
便是大量流民涌入羊关堡。
这令朱慈炤极为欣慰。
对于每日涌来的上千人口,朱慈炤来者不拒,全都收下。
当然。
朱慈炤是个做事有条理的人。
他需要的不是乱哄哄的、光吃饭不干活的闲人。
但凡想要进入羊关堡的流民百姓,都必须在城寨南北两侧的城门口登记。
按照朱慈炤的意思。
大量涌来的流明百姓被分为四类,并分别发放不同的、类似后世身份证的“户籍凭书”。
户籍凭书,一式两份。
朱慈炤掌管的羊关堡留存一份,被准许纳入羊关堡户籍的百姓也留存一份。
编户齐民。
这是封建时代,帝王官吏对百姓最有效的管理方式。
得到户籍凭证的百姓,被分为四类——
第四类人群,主要以老幼妇孺为主,他们不得进入羊关堡,只能在城寨周围搭建的临时木棚内居住,做些开发树木、运送砖石、采集草药、搜寻野果等力所能及的事情……对于此类人群,只要每天完成极低的工作量,就能领到一日三顿稀粥,至少能果腹不被饿死。
第三类人群,则是没有任何技能的青壮年男女,但是他们有一把子力气。
这类人群,主要从事耕种田亩、运送物资、赶车架马之类的体力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