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三人接过奏疏,凑在一块读了起来。
只是读完第一段,张玉就愕然抬起头:“王爷,这真是长孙自己写的?”
另外两人虽然没问,但同样抬起头来,面上满是惊愕。
朱棣没说话,转头望向一旁的马三宝。
“长孙殿下写时还查阅了许多书籍史料,边看书边写成的。”
“没人帮他?”朱棣继续问道。
马三宝摇摇头:“没有。”
张玉三人不知该说什么,低下头继续看。
读着读着,他们就知道朱棣为何这么满意了。
通篇下来,最引人注目的并非引用的经典,也不是什么工正的对仗……
而是文中蕴含的恳切感情,是其干真真正正地抓住了朝廷的痛点。
一如朝廷在诏书中抓住他们的痛点。
无论如何朝廷都是宗藩,占据大义,以下犯上都是不对,所以朝廷将燕军称为作乱。
而这封奏疏则对痛点驳斥一番,表明他们并非如朝廷诏书中所说的那般,是“称兵构乱”、是“谋逆”。
而是被奸臣迫害,性命受威胁,太祖高皇帝的嗣续受威胁,不得已而为之。
是为了匡正君主过失,清除朝中的奸臣。
朝廷的痛点就在于,他们确确实实违背了太祖高皇帝在世时的意愿,一连削除了五位藩王。
奏疏中反复提及此点,不管齐泰、黄子澄是“欲秉操纵之权,潜有动摇之志”、“而予夺生杀,尽归其手,异日吞噬,有如反掌”,还是真为了朝廷发展,他们都没法辩驳。
公开来说,就连朱允炆都只能捏着鼻子认可奏书中的说法。
他也不能承认就是太祖高皇帝分封藩王不对,不能说我就是看这帮叔叔不顺眼,怕他们威胁我的皇位,想收回他们的权力。
这就是成功拿住了朝廷的痛点,使他们无法反驳、只能避重就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