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王府,后园之中,杨柳依依,舞榭歌台,曲径通幽,奇花异草,芬芳馥郁。
临池的一处水榭之中,沂王嗣子赵贵诚正在临摹书写,周围的婢女家丁各司其职,众人小心翼翼,肃然无声。
“……朕尝三复斯言,景行先哲,虽无德教加于百姓,庶几广爱刑于四海。嗟乎,夫子没而微言绝,异端起而大义乖……”
国子学录郑清之看着弟子赵贵诚的书写,微微颔首,目露赞赏之色。
“殿下,你的字,是越来越像高宗皇帝了!”
郑清之是赵贵诚的老师,也是史弥远的同乡,去出任沂王府讲官,教授赵贵诚,研读礼仪经史,也是史弥远的推荐。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郑公,字写的再好,也不及赵竑的才气万一!”
赵贵诚悻悻扔下狼毫,纸上立刻污黑一片,赶紧歉然说道:
“先生,学生狂悖,心浮气躁。还请先生见谅!”
对郑清之这位先生,赵贵诚还是十分恭敬。
当年宰相史弥远的幕僚余天赐把他从绍兴带出来,先去了四明,在余天赐的家里呆了半年,由余天赐及其母亲朱氏教赵贵诚沐浴、教字,礼度等。
而到了临安城,则是史弥远的同乡、国子学录郑清之这位理学大儒教导自己。
郑清之温文尔雅,文章锦绣,深得赵贵诚的尊崇。
“殿下,济国公文采出众,整个大宋无出其右。尺有所长、寸有所短。殿下敦厚稳重,自有殿下的优点,切不可妄自菲薄。”
郑清之轻声劝起了赵贵诚。
不及万一!
这样的话都说了出来,可见赵贵诚内心确实焦躁沮丧。
不过,赵竑来势汹汹,却是不争的事实。
“郑公,听说赵竑在绍兴会稽山冶炼出了好铁,打造的兵器铠甲都是上品。这样一来,他可是深得官家的喜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