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瞬间,两门大炮后的炮兵几乎同一时间从怀中掏出了一个黑色的竹筒,之后快速将竹筒上方的半截竹管取下,用力吹了一口,其中瞬间就闪烁起了红色的火星。
这些,是炮兵专门配备的火折子。目前的大炮,没有后世已经普及的撞针击发装置,而是将一条中藏火药的引线留在炮管外面。放炮时,需要用火将引线点燃,随后引线中的火药就会迅速燃烧,并且将炮膛中的火药引燃,最终,大量火药就会给炮弹提供充足的动力。
当然,这样的发射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说,一旦天气变成阴雨天,火药引线容易受潮,到时候就可能出现引线无法点燃的尴尬事情。又或者,想要点燃引线,必须需要明火才行,而若是夜晚进攻,明火很可能暴露己方的位置,甚至,两千人要全部点个火把,也需要大量的时间,万一风大……可能就当场被吹灭,直接就无法点燃。
但是,考虑到制作的难度,秦牧还是选择了能够在这个时代大规模生产的引线,而不是撞针。当然,他也针对这种发射方式,做了针对性的防护。至少,所有的火药和引线,都用了至少三层油布包裹,而且中间还使用了专门的石棉隔水层,哪怕被水浸泡,也能坚持至少半个时辰。
比如说引燃的问题,就专门制作了大量的火折子,只要炮兵出发前,只要天上充足的火绒,就可以快速的在野外制造一些明火。而火折子本身,火苗极小,离得远了,根本就看不见。而且特别不容易熄灭,一个人只要带上两个,基本就可以保障应用。
而此时,整个匈奴人的营地还是一片寂静,除了马匹偶尔的嘶鸣声之外,就没有任何声音出现了。匈奴人当中,自然也安排了守夜的卫士。
此时,一个卫士靠了靠身边的人,说道:“喂,青格尔泰,我怎么感觉,刚才草原上出现了很多星星。就在咱们营地的东南方,你看见了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