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千家峒祭

后 记

字体:16+-

退休后,能为养育我的家乡做点什么报恩?2014年,朋友冯金陵邀我去参加内冲村瑶学研讨会。会上,瑶学专家宫哲兵、李庆福、袁泉等教授侃侃而谈的平静话语,一下打开了我心中那扇神秘且紧闭的窗户。

七岁时,我在家乡屋后的药姑山 (龙窖山)启蒙人生,砍柴薪、挖药材、打猪食、割牛草、采黄花……深入林中我一惊,到处是整整齐齐的石田石地,大片大片依山傍势,沿着陡坡直往山顶爬。从小饿怕了,随父母一道上山开荒的我一阵惋叹,谁把这些好田地丢在林木茅草里荒芜了?

专家的话,让我早已不爱激动的血一沸:“啊,是古瑶人!他们怎么了?”

少时记忆突然在脑海一闪,我家生产队里,不是也有五六个老头,一年四季头缠灰不溜秋的白头巾,腰系手巾,和瑶人打扮一样吗?

好奇心催促我请教本县档案局的曾步贤、吕杏庐兄,二人说,通城县志和本县吴姓家谱曾数次记载,通城古时为汉瑶杂居地。我好奇地四处走访了。果然,胡珊鹏老、胡仁其、李斌等文化人和一些山里老人谈起 “古瑶人”时,无不混眼一亮,说得眉飞色舞,唾沫四溅。

回想多年来,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驻会副主席鄢维新数次来通城考察古瑶文化,从此,我日食夜寐和古瑶人在一起了。我十来次去广西、广东,与吴政文

拜访奉恒高老、吴永章老,广西瑶学会会长莫金山和俸代瑜、赵春金、许立坤、蓝芝同、李大庆、罗树杰等领导和专家教授,朱雄全教授也来咸宁通城考察了。瑶史专家学者指认,龙窖山是古瑶人居住的 “早期千家峒”。特别是莫纪德老、莫谟林,更是数次来通城考察,还给了我大量瑶史专籍和资料、瑶学研究成果,码起近三尺高。专家学者和不少瑶族研究书籍,对我开阔眼界帮助甚大。莫纪德告诉了我很多关于瑶族的知识,我们成了莫逆之交。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