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青年长相俊秀,身着青衫,气质颇为儒雅,手持一把折扇,看上去倒是颇为温和。
“你是……”
何申见状,赶忙回礼。
“在下齐青书,是此番京城赶考的考生,与二位一样,都是第一次来祭酒府邸,故而想着,能否与二位同行?”齐青书颇有礼貌,文质彬彬,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
就连何申,也是不由高看了此人两眼。
“在下何申,这是扶摇县县令李长安李大人。”何申点了点头。
听到何申的名字,齐青书顿时一怔,接着便露出震惊之色,颇有些激动道:“您便是何先生?写出《囚歌》《狱中秋蝉》以及《小重山》的那位何先生?”
这如何不让齐青书激动?
何申的两首诗一首词,在京城文坛那可是掀起了一场风暴。
因科考的缘故,不少读书人千里迢迢提前来到京城,加以这里本就是大乾中枢,这文人墨客自然也就比其它地方多得多。
而且,但凡能够有资格来到京城科考的,那都是有功名在身才子。
学政到任,先考岁考,次考童试院考,第二年考科考。
因各省、府、州,县生员多,考场容量有限,为免文字差者徒劳往返,故三年大比之前,势必先有甄别。
科举制度以童生试,乡试、会试、以及殿试划分。
何申前身便是会试会元,其中缘由颇为复杂,所知之人甚少。
后来殿试的时候,因乾帝御驾亲征,前身何申并未见过乾帝,甚至未曾见过太子。
那一年,何申与诸多贡士根本未入殿,只是提交了文章,就不了了之。
再到了后来,则是秦昭窃取何申的文章成为新科状元,又派人追杀何申。
先前何申一直所说的科考,其实就是指第二年的科考。
只是他不知道自己以往的功名是否作数,方才一直念叨着要科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