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唐神相

第一百零八回 在衡山忧心朝政 定大计册封储君

字体:16+-

1

至德二年(757年)这一年,大唐朝廷在胜利的喜庆中,度过了那一段最艰难的日子。

转眼就到了至德三年(758年)的春季。

两京顺利收复,叛军龟缩至邺城等地,天下重新统一在望,大唐皇帝李亨,更加志得意满、踌躇满志。

去年,至德二年(757年)的十二月十五日,朝廷收复两京以后,大唐皇帝就开始大赦天下,并大肆封赏功臣。

广平王李俶,正式被父皇李亨晋升为“楚王”,后来又改封为“成王”。

然而,因为淑妃娘娘心有所图的缘故,大唐皇帝李亨,却依然没有正式下旨,确立“成王”李俶的太子之位。

大唐帝国的继承人问题,留下了一段天大的悬疑。

天下兵马副元帅郭子仪,被加授三公之一的司徒,河东节度使李光弼,则被加授三公之三的司空,张姝姝也正式受封为“淑妃”。

李亨的儿子们,也被封为了一字王爵位。

闻听朝廷这些加官进爵的喜讯,李泌不仅没有一点点喜悦,反而越发忧虑起来。

“圣人开始大封功臣,封官进爵,是不是认为,天下已经太平,可以尽情享乐了呢?

越到胜利的最后关头,越宜保持足够的清醒啊!

一点微小的错误,都会前功尽弃,功亏一篑啊!”李泌在心里念叨道。

2

还是在去年年末,至德二年(公元757年)的十二月二十二日,史思明,窦子昂等叛军将领,见大燕安情绪每况愈下,情势不妙,也上书大唐皇帝,愿意重新归降大唐朝廷。

李亨同意,大唐朝廷封史思明为“归义王”。

3

“史思明,窦子昂这些归顺朝廷的叛军将领,到底可不可靠呢?

他们并不是穷途末路,而是眼见时机不对,才归降朝廷。这会不会,只是史思明,窦子昂这些叛军将领,受形势所迫,所采用的一种缓兵之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