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唐神相

第一百二十回 众奸宦祸害唐廷 诸大臣无计可施

字体:16+-

1

宰相李岘,是太宗皇帝(李世民)第三子吴王李恪的曾孙,信安郡王李祎的第三子。

李岘乐善下士,长于吏治。任职地方之时,他宽政惠民,爱民如子,勤政廉洁,为各地百姓办了很多的实事,深受万民拥戴。

李岘所到任之处,政绩都非常突出,深得百姓好评。

但是,当初李岘却因为常常与当朝宰相杨国忠的意见相左,不受当政人士喜欢。宰相杨国忠,对李岘更是深恶痛绝,欲除之而后快,拼命压制李岘。

天宝十三年,李岘上京,担任京兆府尹。京兆府尹,就是京城长安的最高行政长官。

那一年,西京长安连着下了六十多天的雨,城郭良田毁坏无数。宰相杨国忠,便把雨灾造成的损失,归咎到京兆尹李岘的头上,认为是京兆尹失职造成。

李隆基认为有理,于是下旨,把李岘贬出京师,任命为了长沙郡太守。

李岘在京兆尹任上时,由于治理有方,宽政惠民,粮价低而稳定,百姓得到实惠,因而深得人心爱戴。

李岘走后不久,加之水灾的影响,京城长安的粮食价格顿时飞涨,长安市民苦不堪言。

长安百姓牢骚满腹,都议论说道:“欲粟贱,追李岘。”

就是说,大唐朝廷要想使西京长安的粮食价格降下来,最好是把李岘追回来重新任职。

“欲粟贱,追李岘。”这六个字,深刻表现了李岘的人品、才能和政绩以及李岘受到的爱戴。

与宰相杨国忠结怨很深的太子李亨暗记在心,赞赏李岘的才干。

官军驱逐安禄山叛军,收复西京长安以后不久,李亨当即下旨,调遣李岘回到京城长安做官。

乾元二年(759年),李亨下旨,拜李岘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为朝廷的宰相。

当时,在任的朝廷宰相有李岘、吕諲、第五琦、李揆等四人,但以李岘的名望为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