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唐神相

第二百零一回 唐西京粮食短缺 诸边州强敌环饲

字体:16+-

1

此时,不仅是李适、陆贽君臣,对朝廷的乱局是忧心如焚,苦思应对之策。

奉命安抚陕州,担任陕虢观察使兼水陆运使的李泌,也在陕州密切注视着朝廷发生的种种严峻事件。

面对朝廷君臣的的种种窘迫表现,李泌也是忧心忡忡,常常夜不能寐,潜心思考着,如何挽救大唐帝国之危机。

贞元二年(786年)二月初,陕虢观察使兼水陆运使李泌,终于有了良策,于是从陕州向李适上书,建议李适道:

“陛下:

臣发现,如今京师的粮荒,已经十分严重,成为了朝廷的燃眉之急,不立即解决,根本不行。

臣建议陛下,允许臣马上在陕州,组织人工,修筑一条自集津到三门,总长大约十八里,可以通行运粮车辆的山区运粮大道,以便运粮。

修筑了这条道路,就可以采用陆运,以躲避黄河砥柱的汹涌险滩,保证地方各道,向朝廷进贡的粮食的运输,顺利圆满地完成,以及时解决,京师粮食匮乏的严重问题。”

李适与陆贽、李晟等大臣商议以后,认为切实可行,于是下旨批准道:

“先生的建议,十分妥当。朕下旨允许,希望先生组织人力物力,立即实施,保证道路修建,按时顺利完成。”

2

当时,大唐王朝的漕运路线,自集津仓以上,至三门仓的水路路段,黄河河流,非常湍急,宛如激箭。

朝廷运输粮食时,都是由一纲(古代成批运输货物的组织)为单位组成。

船夫数百人,一同挽着纤绳,并力牵动一船,逆流而上,向前行进。

大唐朝廷的集津仓,在三门峡的东面;而大唐朝廷的三门仓,在三门峡的西面。

因为有底柱两山,屹立在黄河之中,使黄河河水分流,绕山而过,所以,世人称之作“三门”。

正因为如此,黄河三门峡里,经常有汹涌的波浪,水流非常湍急。每日在那里行船,“不能进一、二百步”,而且“船触一暗石,即船碎如末,流入旋涡中,更不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