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九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苟为不蓄、终身不得。
——战国·孟轲:《孟子》
63 动**:家道中落
一片阴霾。浓云压在人们头上厚重得让人喘不过来气。没有风。几条狗坐在村头,不知是望着远天还是望着远路,拖着长长的舌头。
忽然,几名孩童一手拿着纸风车一边跑着一边叫着“风呀风呀”地从河畔跑了过来。
狗一见,立即站起身子,先是闭着眼睛吠了一声,然后便摇起尾巴,再然后,随着孩童们,一起向村中跑去。
“喂,别去灸馆……”有老人拄着拐站在路边后面一个“疯”字还没说完,孩童们便从他面前“风”一般地过了去。
为什么不能去灸馆疯?
因为现在的西门灸馆,门可罗雀……
——西门献接手西门灸馆不久,坏消息一个接着一个地传来,以致最后,西门献也不得不背起药箱,开始了背井离乡。
“那外国兵一天都要打几仗,硬是将一个好好的中国打得七零八落。”留守在西门灸馆中的老人说着故事般地说着。“尤其是那个叫‘巴瞎妮’的。”“巴瞎妮,即英国公使巴夏里,老人弄不清,听到一个“里”,还以为是一个叫“巴瞎”的“妮”呢。
怎么这个巴瞎妮“尤其”呢?
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以更换条约为名进逼北京,清政府不得不与之在通州进行谈判。谈判时,英方派出以巴夏礼为代表的39人参加。可清政府在答应了他们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后,却在一些细枝末节上寸步不让,譬如当巴夏礼见到咸丰皇帝时“跪与不跪”。钦差大臣全权谈判代表载恒说:“按中国礼制,见皇帝必须跪拜。”而巴夏礼坚持说:“我不是中国的臣。”意思是无须下跪。争来辩去,相持不下。载恒只好报与咸丰帝。咸丰帝接到谈判通报后指示:“必须按中国礼节,跪拜如仪,方予许可。”巴夏礼听后,自是“拒不接受”,拂袖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