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光,你辛苦了……科夫呢?……”
为家人操劳几十年的泉珠忽然病倒了,栗家荣因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留的弹伤折磨着他渐渐衰老的躯体,正在外地疗养,来不及赶回,是朱佩光与安安及时赶到,才将泉珠送进了医院。
从晕沉中醒来,泉珠只见窗外天色已暗,心心牵念的兄弟还未到床前,不免着急地喃喃问着。
“安安已经去公交车站接他了。”朱佩光给泉珠喂着温开水,安慰又解释着,“他这个‘检察官’,忙啊!”
“检察官?”泉珠惊讶,“他前一阵来看我的时候,说又调了工作,怎么调到检察院去了呢?这离他喜欢的文化工作、喜欢的写文章,隔得太远!他做得好吗?你快让他不要胡闹了……”
朱佩光见泉珠着急,不忍心再与她开玩笑,更不忍心抱怨戚科夫的忙碌,赶紧解释:“呵呵,他不是去检察院,是调到局里的报刊处,被人家戏称为‘新闻检察官’。”
“新闻也要检察的吗?”
“当然要啊,不然一些乱七八糟的内容,不知道要对多少人产生坏影响呢!哟,大姐,药发来了。”朱佩光接过护士递来的药盒。
泉珠却不肯吃,只追着问:“你怎么知道人家这样叫他?”
“有一天他走得匆忙,忘记了带雨伞,下午雨大,我叫放假在家的安安去送给他。谁知他与同事已经冒雨去报刊单位检察,安安只好追着去,跟了他走过几家杂志社。那些编辑、主编都这样称呼他们。”朱佩光想起那一天,又好气又好笑,“晚上,他回来时,衣裳还是湿的,咳了好几天。”
“我这个兄弟呀,就是这样,做起事来不顾自己也不顾家!”泉珠无奈地叹息着,“也不想想他自己的年纪,小时候底子就不好,这么大了,也该爱惜爱惜自己。”
“可不是吗?”泉珠的话勾起了朱佩光心底的担忧,“他转了这许多次岗,没有一处,工作是不忙的。白天在单位做了工作,晚间又要写文章,之前是写诗文,后来是写群众文艺稿、爱国思想宣传材料,再后来是代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艺术家们写录音稿,写声像制品评论,现在,是写报刊文章的审读报告、审读心得。这不,前面《决不能任‘黄色浊流’泛滥》刚刚上了报纸。他又在忙着写《弘扬主旋律 讴歌新风貌——上海通俗文学、文化综合类期刊一瞥》?一写就写到半夜三更,带回来的报刊是摊得到处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