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宋王朝的黄昏

46.三宫北迁

字体:16+-

伯颜在动身北上之时,先派了一位官员,快马送了一道奏表到大都的皇帝忽必烈那儿,告知收降临安的消息,他在奏表里这样写道:

圣人之兵仁而威,无远不服;天下之势离必合,有险即平。

方期四海之会同,岂许一江之限隔。

捷书屡至,庆颂交驰。

钦惟皇帝陛下,至德体元,中华开统,美化既东西之被,兼爱无南北之分。

弗图小邦,辄拘使节,诱纳我降将,盗据我历城,虽就鲸鲵之诛,尚遗蜂虿之毒。

蠢尔三苗旨率,命予群后徂征,一鼓而定荆襄,再驾而降鄂岳。开黄面缚,江地心归。铁翁之坚城自摧,金陵之王气何在。

楚地六千里,不劳秦将之增兵;钱塘十万家,已见吴王之纳土。

伪将悉朝于国下,幼君遐窜于海中,方知恃险之差,应悔求和之晚。

臣叨居牧寄,喜听凯音。矧曾充载笔之臣,尢当述集勋之事。

骏奔效命,正海内一家之时;虎拜扬休,上天子万年之寿。

这个奏章里,特别提到“中华开统”。

中华民族这个概念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中出现的。

在伯颜的这个奏章里出现“中华”一词,应该是古代王朝官方文书里较早出现这一概念之处。

中国古文献常以“华夏”代指中原。

什么意思?

也就是元朝的君臣认为,大元王朝才是中华正统王朝的延续,把南宋朝廷比作古代南方的少数民族“三苗”。

以“秦将”自喻,也体现了伯颜以中原正统自居的思想。

“华”始于中国上古五帝之一舜的名字“重华”。

舜登帝位后,人们以舜的名字称呼人民为“华”。“华”作为中国人的称呼从此流传下来。

“中华”一词,在历史文献中,始见于晋代裴松之注《三国志·诸葛亮传》。

唐朝永徽四年(公元653年)颁行由长孙无忌领衔撰文的《律疏》(《唐律疏议》),其中,对其卷三《名例》的“中华”一词释文如下:“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梯,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