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娜睁开眼睛,窗帘是熟悉的,是一块用了十几年的蓝色印有竹子的薄薄的布,早晨的阳光透过窗帘,屋子里已经很亮了,“家”却已经变得很陌生了,家具大多是旧的,但房子却是新的,楼下车辆的声音也是新的。
这是云娜父亲的单位盖的商品房,本单位员工可以优惠价购买一套,上次回家,这儿还是一栋搭满脚手架的砖墙,远远看去,让云娜想到了缠满绷带的病人,这次回来,便已是装修一新的家了。
起来后,云娜也有些兴奋地走走看看,多了个卫生间和厨房,这是母亲最大的开心,以前住平房,没有卫生间,总是在走廊上放个脸盆架,备个水桶,厨房里也有了洁白的瓷砖台面和煤气灶。
早饭是典型的家乡口味,小笼包配鸡汤豆腐脑,这些在上海是难得吃到的。
新盖的楼,站在阳台上看下去,楼下便是马路,这条路刚修了没几年,尚不是太热闹,但也已显示出这套房的不足了——车流声与讲话声太嘈杂,小城的人又习惯大声讲话,站在楼上便能将楼下大婶聊天的内容听得一清二楚。不过这个小城刚刚开始房产开发,居民对于居住环境还没达到那样高那样细致的要求。
另外一面的书房,窗下便是用围墙隔开的师范学校的操场,一到下课时间,学生涌上空地,便如炸了锅一样地吵,这时唯有庆幸夜里是不用上课的,百多米长的围墙上被人掏了个洞,便如肚子上开了个口子,学校里的五脏六腑便直对着大马路了。隔壁那栋楼便是学校的保障房,有不少贪方便的教职工便从洞中穿过去学校上班。
这是一所中等师范学校,在教改前存活了几十年,为全县及附近许多县输送了不少小学老师,也承担过民师转正的培训工作,是这所小城唯一一所中师,以前云娜家就住在学校另外一侧的一个大杂院中,因此,她从小就对这所学校特别熟悉,这儿留有她太多太多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