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朗也十分固执:“这次婚礼一定要去郑国办的,为此我已经筹备了很长时间。”
魏武摇头道:“别说多长时间,就算你筹备了一辈子也不行,我大魏公主岂能去郑国举办婚礼?”
秦朗问道:“假如我是郑国人呢?”
魏武脸色一下阴沉下来,他不知道秦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是真的打比方还是另有缘由。
十国纷争期间,又是同文同种,连说话的乡音都没多大区别,改变自己国籍的事情实在是太过常见了。
不说派出去的间谍难以分辨,就是南阳郡原本的居民十二年前大批死去,活下来那些人干脆就离开了南阳,去了郑国边城,成为了郑国人。
这种改换门庭的事情实在是太过于常见了,唐国的将军去汉国升官,齐国的大臣又挖楚国的墙角。
许多人今天还是这个国家的大臣,一次出使之后可能就变成了对方国家的大臣。
而做为君主来说,对于这种情况是没有什么好办法的。
如果用刺杀来惩罚背叛者,首先就绝了自己招揽人才的路。
毕竟天下这么大,不可能所有人才都出自魏国,其他国家的人才来投你收还是不收?收了就等于是默认了人才在各国之间流动的正义性。
如果今天刚刚来投的大臣遭遇了刺杀,会不会追究?
必须追究,否则以后别的人才再不敢来了。
所以这就是一个各国都默许的潜规则,人才的流动是不允许阻止的,谁能吸引住人才,谁更舍得给高官厚禄,就证明谁做得好。
相反,一个人才选择了离开,那必然是因为感觉不够满意。
魏武脸色铁青,因为他意识到秦朗可能已经背叛魏国了。
其实他在武陵发现秦朗这个人才,也几乎就在那段时间里几次跟秦朗提亲,正是想要靠这种姻亲的关系拢络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