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两天的驾驶,江小军终于看到了宏伟的伊希斯农场。
这一刻,他瞬间明白了,为什么要在北极冰原上开采水矿,以及为什么要开辟一条数千公里的运输路线,跨越大半个火星,将北极的水,运送到这里来。
在伊希斯平原与大瑟提斯高原的交界处,巨大的台地升起的地方,是一个天然的避风港。
数以百计的,由二氧化硅气凝胶制成的穹顶所搭建的居住区与农业区,分布于此,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二氧化硅气凝胶穹顶与穹顶之间的旷野上,还有数不清的机器人存放区。
这些存放区仅用普通的铁皮搭建。数不清的机器人出出进进,进行着户内外作业。
支持这些智能机器人在离地球如此遥远的星球之上,安全而有序地工作的,有两个关键的要素:
一个是火星数据库呈现着指数级增长;另一个是和江小军一样的数十名机器人驾驶员,在背后默默无闻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在每一次地火飞行窗口期,在星球改造行业里最活跃的行星科学家、社会学家、建筑工程师以及冒险家们,都会来到火星居住。
这么算下来,有近万名人类长期生活在伊希斯农场。
火星改造已经日渐成熟,以火星客观环境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巨大型人类社区,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在大瑟提斯高原的裂谷中,巨大的核电厂正在为这一大型的人类社区提供电力。
与无人区的核电池不一样的是,为了防止辐射对有机物的伤害,这些核电厂都有着厚厚的隔离层。
在机器人的仓库旁,还会有一些小型的太阳能电站。
由于太阳能的不稳定和低效,这些电站只能起到补充与应急的作用,不能进行大规模可持续性供电。
伊希斯农场的水站建立在平原中,远离核电站,靠近农业区与居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