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三国之汉魏风云

第三百七十章 河内之战

字体:16+-

辛评没有劝动田丰,心中不由得暗骂了一句“这个老古董”,事情都到了这个时候了,还在和袁绍赌气。

都说奸臣误国,其实忠臣误国往往更加可恨,明末崇祯时期,又一位被誉为明朝最后一位大儒的刘宗周。

当时在东北大地上,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已经建立了后金帝国,觊觎大明江山,虎视眈眈。

明王朝外有强敌袭扰,内有农民军为乱,可谓内忧外患。

崇祯帝很想力挽狂澜,拯救大明帝国,只可惜时局已是强弩之末,为时已晚。

刘宗周虽然被誉为明朝最后一个大儒,但对于治国理政一窍不通,他的言行用迂腐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国家太平无事的时候,刘宗周如此劝谏皇帝无可厚非,问题是大明已经岌岌可危。

某日,崇祯帝急召大臣,商议退敌之策。

御史杨若侨向皇帝举荐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声称此人精通火器制造,可以启用他,铸造火炮击败清军。

这本来是崇祯帝一次难得的机会,但是刘宗周犯起了糊涂,他据“理”力争,声称:“臣闻国之大事,以仁义为本,以节制为师,不专恃一火器……若堂堂中国,止用若望铸炮小器?恃以御敌,岂不贻笑边方。”

老刘头这段话的意思是:臣听说国家遇到了大事,应当以仁义为立国之本,以慎独克制为老师,不能仅仅依赖于老外铸造的火器。我堂堂大明帝国,仅仅凭借汤若望铸造火炮寻求退敌之策,岂不是让外国人耻笑吗?

为了防止汤若望妖言惑众,刘宗周强烈建议皇帝将汤若望“放还本国,以永绝异端之根。”

崇祯帝终于认识到,大儒刘宗周对于治国安邦毫无益处,随即以“愎拗偏迂”的罪名,再次打发他回老家。

崇祯帝赶走了矫情偏执的刘宗周,感慨地说:“朕岂不知刘宗周之为忠臣哉?必欲我为尧舜,当此之时,我何以为尧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