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岳南:中国考古探秘纪实文学丛书(全11册)

第五章 水中潜伏的隐秘 盗贼如狐

字体:16+-

盗墓与盗墓贼的故事,对于考古人员而言太熟悉了,从步入考古行业并接受田野发掘训练开始,除了掌握历史知识和发掘技术,每一个人还必须了解盗墓的历史和相关的学问,以便在日常发掘中加以辨别和作出相应的处理。

按照考古学教科书的说法,中国古代盗墓的发展与丧葬习俗的演变紧密相连。早在殷商时代之前,活着的人已有了希望灵魂不死的观念。殷商时期,这一观念愈加丰富和强化。据出土的甲骨文和传世文献资料显示,当时的人们认为:人的生命本体是由一种神秘的魂魄组成,魂来自于天,魄来自于地,二者离散之后,魂入天转化为神,魄入地腐化成水归入土壤,无论是魂还是魄,都会庇护后人。因此,先人的魂魄得到后人的无限尊崇。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殷商时期,丧俗中出现庞大地下陵墓的直接原因。殷代陵墓的出现,是丧葬制度演变的第一个显著变化。

春秋战国时期,王侯争霸,厚葬之风兴起。为了让生前的荣华富贵永远陪伴自己,每一个诸侯国君主的陵墓规模都十分惊人。从已发掘的情形看,国王的陵墓像一个地下金字塔倒立于地下,墓中除安置墓主与殉葬者的尸体,还有大量稀世之宝作为陪葬品堆放于身前脚后不同的墓室之中。《吕氏春秋·节丧》记载,受当时社会风气熏染,人们往往用一些能显示身份、地位的专用品及大量生活资料和珍奇完好之物随葬,其后人也以此为荣,正所谓“欲侈其葬,则心非为乎死者虑也,生者以相矜尚也。”

殷商时代尽管已奢厚葬,但中原地区的陵墓还没有坟丘,即便如殷王、周王那样的一国之主也同样如此。到春秋晚期,以孔子葬父置丘封树为标志,中原诸国才出现了坟丘形式的墓葬,而到战国之后,坟头的封土逐渐高大,形成了“丘垄必巨”的丧葬习俗。历代王侯将相及达官贵人不惜耗费人力、财力,营建陵寝地宫、修筑墓穴,倾其生前所有,大肆奢华。那为死者陪葬的光怪陆离的地下宝藏,终于点燃了胆大妄为者、贪婪者的欲火,导致本已存在的盗墓风愈演愈烈,一场场盗墓与反盗墓的“阴阳之战”,在活人与死人、地上与地下之间拉锯般展开,以至几千年起伏绵延,不绝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