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黄易全集:天地明环(全11册)

纪念文稿

字体:16+-

砥砺激**——我与黄易的艺道交集

苏思棣

黄易和我是在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的同学。他比我晚两年进艺术系,当时叫黄祖强。

七十年代的艺术系,每届的人数都不太多,所以同班同学都很稔熟。不同届别的话,各有其上课时间,认识自然较少。除非是寄宿,又或参与较多课外活动的。可惜黄易两者皆非,所以自是说不上很熟络了。

到大家都毕业之后,情况便很不一样了。

那时候的艺术系,学生到了三四年级便会分组学习,我和黄易选的都是中国国画组,接受同一批老师指导。其中我们最喜爱的,刚好都是丁衍庸、万一鹏二师。毕业之后,同样还继续到二位老师家中接受指导。这样一来,见面机会──例如老师家上课前后、同门聚会、展览场合等,自然会越来越多,认识也日渐加深,已非在校时的限于点头了。

我当时画的画,较喜用线,这里面有丁师与元人的因素。黄易则较喜用点,总是大点小点落画图,我们都戏称他为点彩派。这个点彩当然和欧洲十九世纪末兴起的点彩派一点关系都没有,只是戏称。

他的点,都是中锋下笔,让水墨自然渗透,其实颇有浑厚气象。后来与他讨论下来,方知他的养分,实取自明清之际的四僧。他还找了许多四僧的作品出来,让我看他们用点的高妙之处。再为了去看实际山川的点,他还特地带我到大屿山看山谷,领略万点围绕的感觉。如此不知不觉地,好像在我的画作上,点的使用也多了起来。当时万老师曾说,我的作品风格,越来越接近髡残,可能便是这个缘故。

另一交集是箫,当时我与他都随黄权老师习箫。有聚会时,多半各自携箫,到哪里便吹到哪里,兴致非常高。有一次约了万老师在大屿山夜话兼夜画。万老师好酒,黄易还特地预备了一大罈香雪海,以资谈助。结果自然是逸兴遄飞,醉谈醉画了大半晚。翌晨晏起,各人都说要携箫游山。游经一寺庙时,见大门外有个大平台,面对山光云影,群绿竞绕,箫兴大发,自然便吹奏起来。谁知此举却原来打扰了出家人的清修,竟引来尼师的责难,我们只好唯唯诺诺地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