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事堂的人员很快就确定了下来。
除桓浩张扬黄庭柱三人外,大将军方正南、大司农顾东明、少府柳渊、光禄勋丞陈玄默和尚书令荀绾录政事堂事。
政事堂初定八人,随着人员的确定,亦昭示着大昭朝廷对改革的正式开始。
赵启自然是不怎么想将顾东明和柳渊两人都安排进政事堂,这样极可能会给政令的下达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困难。
可圣后娘娘担心赵启的变法过于激进,便将两人安排进政务堂。
不过赵启现在却并不在政事堂。
和圣后娘娘等人确定人员花费了三天的功夫,这三天之内从各处上奏来的奏疏如山如海。
一些底层官员的上奏的方式一般有三种,通过御史大夫张扬,其二通过顾东明这条可直接上奏圣后的路子,其三走镜州士族的门路。
众所周知,如今镜州士族以陈家为主,朝中又以陈玄默荀绾为首。
虽未至九卿,但极受皇帝信重。
镜州士族位居第二的便是荀家荀绾。
随着几天前皇帝在朝堂上宣布所有人都可以上奏陈述改革之策,便有无数人想借助着这个机会一飞升天,其中甚至还有数十名普通百姓。
这些普通百姓所走的门路全部都是镜州士族的方向。
其实有些人起初也去走过张扬和顾东明这些人的路子,只是前者极重法律,重尊卑,自然不会接,顾东明更是将人驱赶出去。
最终也就都去找了陈玄默。
还别说,时势造人才。
赵启如此认为,因为他就在这数十名普通布衣的所书所写中看到了让他惊讶的东西。
宣室殿。
赵启放下手中厚厚的竹简,看向站在自己前面的着一身布衣的中年男子,说道:“齐叔常,此策是你所想?”
中年男子神色自是无比恭敬,相貌平平,鼻直口方,双眸炯炯有神,似乎等待这一天他已经等待了许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