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知行合一王阳明(全五册)

004

字体:16+-

【译文】

马子莘问:“《中庸》说‘修道之谓教’,朱熹将这句话理解为圣人对世人进行评价分类并规定相应的德性,作为世人所需要遵守的规范,例如礼、乐、刑、政等,这种说法对吗?”

先生说:“道就是天性、就是天命,本来就十分完备,不能增减,也不需要修饰,哪里还需要圣人来评价规范?又不是什么不完备的东西。礼、乐、刑、政是治理天下的法度,固然可以称之为教,但这并不是子思的本意。如果像朱熹所说的,天资较下者通过教化得以领悟大道,为何舍弃圣人礼、乐、刑、政的教化,却另外讲一个‘戒慎恐惧’的功夫呢?这是将圣人的教诲当作摆设了。”

马子莘继续向先生请教。

先生说:“子思所说的性、道和教都是从本原上说的。天授命于人,那么命就是人的性;人率性而行,那么性就是人所行的道;人修道而学,那么道就是人所施的教。率性是‘自然而然真诚的人’的事业,所谓‘通过诚挚之心明白通达,是天性使然’;修道是‘想要做到真诚的人’的事业,所谓‘由明白通达养成诚挚之心,是教化使然’。圣人率性而行就是大道;圣人以下的人做不到率性,对于道的理解难免有过或不及,所以才需要修道。修道就可以使贤者、智者不会过分,愚者、不肖者不会欠缺,所有人都要遵循这个道,在这个道之中便蕴含教化的意思了。此处的‘教’与‘天道至教’‘风雨霜露,无非教也’的‘教’是同一个意思。‘修道’与‘修道以仁’的意思相同。人能够修道,就能够不违背大道,恢复天性的本然,也就是圣人率性而行的大道了。《中庸》后文所说的‘戒慎恐惧’,就是修道的功夫,‘中和’就是恢复本来的天性。就像《易经》所说的‘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中和位育’,都是穷尽天性、通达天命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