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里的最后一次期末考试结束得并不愉快。
一切照旧—依然打印了十多页材料,依然用记号笔标记了整本书的重点,依然熬夜背到凌晨三点,背完之后依然觉得这一切都很没意思。
我对于大学里的期末考试是充满怀疑的,就比如这学期的最后一门考试,开学时发了课本,但是老师上课时从来没有对照课本讲过课。该科老师是从美国留学回来的中国台湾人,这个声音细而嗲的老师课上得还不错,比起念PPT,她会尝试和学生做实打实的交流,我教评的时候还给了她很高的分数:一是因为她的课堂活跃、不教条,二是因为她曾为营销人、广告人,我和她课下的交流很愉快。
这门课是很讨好大四学生的:很少点名。有些同学以准备考研为由常常缺课也不受怪罪,课堂讨论较为轻松,课前分享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就算说得不是太好,老师一样带头鼓掌。总之,在这门课上,老师给了大家充分的自由,师生之间的相处是舒服的。
也正是这样一门课的期末考试,竟然要从课本上出题,也是到了画重点的时候很多同学才想起来—哦?我们还有课本?
老师也很无奈:“我也不是一个喜欢应试教育的老师,但是没有办法,请大家理解一下。”
我们没有不理解的权利,因为试卷分数和绩点挂钩,而绩点对于大学生来说,依然是放不下的心结。
我有时候对大学教育体系的情感很矛盾:这门课我很喜欢,也学到了很多东西,但我真的不明白,把那些知识点一字一句地背诵下来然后填写到卷子上的意义是什么?
在大学里,分数和排名真的那么重要吗?
大学里最后一堂考试前的那天下午,我路过教学楼的公示板时看到一则通报批评:我们学院同年级一个同学上午考试作弊。虽然只透露了这个同学的姓,名是由“某某”替代的,但因为那个姓不常见,因此大家一眼就能认出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