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兰读书时,成绩很一 般。
一日,她翻杂志,杂志用两个整版介绍一位诗 人。
诗人剃寸头,戴眼镜,T恤衫下的两条胳臂,肱二头肌鼓鼓的。再看他的诗作,才华横溢,逸兰瞬间被吸引 了。
那时,逸兰十七岁,高三。对未来,她突然有了清晰的目标——去西北,直至诗人执教的高 校。
整整一年,那本杂志都被她压在枕下,她曾指着诗人的照片对闺密说:“这个人,我一定要和他谈恋 爱。”
竭尽全力,心想事成。这年九月,读会计的逸兰在中文系旁听时遇见诗 人。
她还加入学校的诗社,特意研究、模仿诗人的作品。一次,诗社成员郊游,诗人作为嘉宾也参加了,诗社主席介绍到逸兰时用“小李杜”代称,“李杜”是诗人的笔 名。
两年后,逸兰终于和诗人出双入 对。
当然是她发起的攻击。她旁听了诗人的所有课,总坐在第一排;她每周都拿着新诗去求教,一对一的辅导,诗人赞她“有灵气”“用心”,久而久之,诗人爱上了 她。
许多年后,逸兰笑称,诗人影响了她一 生。
说这话时,逸兰正端坐在茶室的一角,宽袍大袖,皓腕凝雪,澄黄的茶汤被她抛成一条好看的弧 线。
其实,逸兰很多地方都像诗人的复制 品。
和诗人在一起后,逸兰陆续发表诗作,在当地的诗歌圈成了名人。而她毕业后先当会计。彼时诗人下海,办杂志做主编,她帮着、看着,干脆改行——为避嫌,诗人推荐她去一个朋友那儿当了编 辑。
逸兰在新岗位兢兢业业,她的两任领导都对她青眼有加,第一任有一半是为了诗人,另一任则纯为她的工作能 力。
逸兰唯一一次挨批,还是和诗人分手时。诗人坦言有了别人,但他没和“别人”分手,也没说要离开逸兰。僵持了半年,逸兰快疯了。一日在单位,她抓起电话,一边哭一边骂,最后她把话筒掼掉,电话线拽着话机“咣当”落在地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