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离了蒲州城,北行已十余日矣,李守心也不刻意赶路,此行的目的地在杀虎口,这个时候战事还没结束,他明白去早了也没用。
去早了兵荒马乱,难免会遭到劫掠,真要遇上俺答人或溃退的明军,打劫自己一番,那可真就是鸡飞蛋打一场空。
别说是碰上乱兵,沿途再碰上一伙儿土匪,也会让他竹篮打水一场空。
去早了没用,去迟了怕赶不上隆庆和议带来的第一波红利。
第一波红利无异是巨大的,回报是丰厚的,因为在此之前,没有人会预料到一向硬气的明朝会和蒙古人讲和。
这既不符合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定下的对外政策,那就是绝不妥协,绝不让步,硬杠到底,也不符合当下朝堂之上,内阁次辅赵贞吉主战派的意志。
隆庆四年末的朝堂上,看上去表面一片祥和,内里早已暗流涌动,波云诡秘。
不光是大明的国运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朝堂上内阁的争斗渐趋白热化。
李守心是知道结果的,自隆庆和议以后,以山西商人为后盾的政团势力,一直把持朝政直至万历十年,张居正的下台。
在隆庆和议之前,一些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急用的紧俏物品,价格还非常低廉,隆庆和议之后,价格就炒起来了,利润空间会缩小。
更何况随着隆庆和议的到来,更有势力的晋商们,比如张四象,杨漙家族,王崇古家族,沧州展家,都纷纷将目光投到了杀虎口这个地区,真要再迟上几步,单枪匹马的他,拿什么跟累积了二百年财富,人脉的世家大族竞争?
他必须在这个真空期内,快速成长起来,好在日后的竞争中,能分得一杯羹,这一步要是迈不好,自己反而成了跳梁小丑,最多混个温饱而已。
此时大明帝国到了隆庆帝的手里,已经彻底失去了河套地区的控制权,帝国的边境线已退至雁门关,杀虎口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