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策反1949

2、报馆精英

字体:16+-

城南有一条著名的河流叫锦江。这原本是一条浩浩淼淼的大河,发源于都江堰,流经川西平原,灌溉出了一个“天府之国”。然而积年来缺少治理,岸边杂草丛生垃圾遍地,清澈的河水也变得浑浊不堪。抗战时期的难民们又在沿岸搭建了许多破房子,把这儿变成了无人管理的贫民窟、棚户区。这几年才逐渐兴旺起来,江边盖起了不少现化的楼房和老式瓦房,还种了一些花木和竹子,后来竟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风景:竹林掩隐,浓阴蔽日,花草繁茂,映衬着江边的水色波光,又比喧闹的城中心强了许多。

本城最有名的报馆之一《成都新报》就藏身在这片建筑群里。这是一栋川西民居的院落,前面是一间打通的大屋子,足有半个篮球场那么大,正中放着一张大写字台,那是副总编的宝座,众人戏称它为“首席”。旁边是编辑和翻译、副刊主任们的办公处,也包括校对的位置。两侧的厢房里,一间放着抄收新闻的电台,另一间是挤得严严实实的资料室。大屋子背后还有三间小房子,一间是财务室,一间是总编兼社长刘宝希的办公室,自从他去了香港,这间屋子就一直空着。现在报馆里主事儿的是副总编欧阳文,他天天都住在报社里,最边儿上那间小屋就是他的卧室。

副总编欧阳文年龄虽不大,“报龄”却不短。他抗战一爆发就投身新闻界,当时刚满十八岁,在赫赫有名的北大新闻系就读,还差两年才毕业。让他展露才华的是那一年跟随中国远征军当随军记者,还出国去缅甸采访,发回来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文章,很快就成为报界的后起之秀。他英文不错,人又机灵,能采访别人采访不到的新闻。文笔也很有两下子,写出的报道堪称妙笔生花,不落俗套。几年前传媒大亨刘宝希从《成都日报》独立出来,创办了这家民营的新报纸,欧阳文便成为副总编的最佳人选。他办报的理念也是独具匠心,别竖一帜,很快就拥有许多读者,发行量也节节攀升。最近风声一紧,刘宝希就带着家小去香港避风头,把报社完全丢给他管理。欧阳文不负众望,在这大战将临、人心惶惶,小道消息满天飞,却无人敢说真话的时候,仍能把一张报纸经营得蒸蒸日上。但是《成都新报》坚持一条:从不登政治新闻和军事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