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金融家

第二十九章

字体:16+-

此时在中国,沪深两市为夺取证券市场的龙头老大地位,展开了一场惊天动地的争斗。

自从1993年的金融整顿开始,股市便连带着泛绿。1994年,证监会发布了四大救市措施,股市也随之上涨,但起色不大。后来发布的一系列利好消息,也曾让股价一路看涨,之后便股市振**,又开始退潮。到1996年初,中国股市已经走“熊”三年,许多股票都跌到极点。不料春节过后,沪深股市就连连跳高,大家将信将疑地开始建仓跟进。这当儿,宏观政策也来加油打气,利好不断,股市便群情振奋、行情高升。在这轮行情中,还有地方政府的支持,以及两个交易所之间的较劲儿,拉开阵势吸引了众多券商……

1995年,上海股票交易量为3103亿元,深圳为923亿元,沪强深弱。这一年,广东股票“鸿雁”原定在深圳上市,但深圳开不出好价钱,于是鸿雁北飞,改嫁上海,等于给沪深之争火上浇油。到1996年,两市竞争更激烈,又出现深强沪弱的局面。上交所的股票交易规模和活跃程度都大幅落后于深交所,拟上市公司、投资者和市场资金,都明显流向深圳。

当年六月份,央行上海分行宣布,欢迎异地券商在沪开办营业部。因原本的上证指数存在不足,削弱了上海证券市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上交所又正式推出上证30成份股指数,即在上市的A股股票中,抽取最具市场代表性的30种股票为样本股编制而成。这是个巧妙的设计:先选出60家,再确定30家,且不搞终身制,过段时间就淘汰三分之一。不少上市企业都以上证30指数的成份股为荣,于是题材就源源不断而来,想象空间也无限扩展……

与此同时,深圳也在加油,推出了30家绩优公司,与上海相抗衡。到1996年的9月,深圳一下子就超过了上海。当时上海的股票交易量为4893亿元,深圳则达到5739亿元。上证综指涨幅约为163%,深圳则为300%,如此这般,上海岂能不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