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状元媒

字体:16+-

莫姜走了,母亲不得不再次下厨,我们家又恢复了炸酱面、熬白菜的岁月。现在,我和父亲想念的再不是厨子老王,而是他他拉·莫姜。我才知道,莫姜姓谭。辛亥革命后,满人多随汉姓,正像我们家“爱新觉罗”,姓了“金”一样,“他他拉”就姓了“谭”,莫姜应该是谭莫姜。后来实行了户口制度,登记的时候莫姜却又没姓“谭”,还是姓了“莫”。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没有了莫姜,我便成了大厨。因病休学不去学校,我的大半时间就全扎在厨房里。之所以心甘情愿地与红盐白米打交道,是源于我与生俱来的对厨艺的偏爱,就像我后来偏爱的文学。

做饭和写文章是相通的,在谈论文学创作时我常用做饭来打比喻。写文章好比和面,初写成不过是刚把面和成了一个团儿,面得不停地揉,文章得不停地改;面里的疙瘩揉开了,文章里的硬伤病句改过了,这还只是完成一半。还不行,面得搁在一边醒,最少醒俩钟头;文章得搁,最少搁半个月。醒好的面再揉,搁过的文章再改,基本就可以拿出去了。急茬儿的面(疙瘩汤除外),急就的章(除非天才),一般经不住推敲。火候到了,饭就熟了;人品到了,文就熟了,就这么简单。大家听了笑我,笑我的文学理论就是一个主题——“吃”。

莫姜饭做得好,是莫姜火候把握得好。莫姜是不会写小说,倘若她能写,应该是大家。

依着父亲“顺其自然”的态度,我们尊重莫姜的选择,是去是留全不干预。晚上,看着莫姜空****的小床,看着月影在房内的移动,我难以入睡,不知莫姜在哪里……

一阵咳嗽,胸腔里仍有隐隐的痛。

一个月后,莫姜回来了,憔悴了许多,却依旧的干净利落。这使我想起了“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的古训,莫姜是个知情知义的人。她没有解释刘成贵的“死而复生”,也没有谈论那平地冒出的儿子,只是说给我们添了麻烦,对不住四爷四太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