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在与楚霸王项羽争夺天下的过程中,为了政治上的需要,封了不少功巨为王为侯,如韩信、彭越等,也承认了一些项羽封的王,这就出现了汉初存在一些强大的不是由刘家的人受封的王,称为异姓王。异姓王的存在,对刘家的天下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所以刘邦想了很多办法,用了很多残忍的手段,逐渐地铲除了这些异姓王。韩信的覆灭,就是一例。但是刘邦觉得,异姓的人与自己不同心,不能为王,本家的人,却可以为王,同心协力地保护刘家的天下。因此,刘邦封了不少自己的家人为王,并且制定了“非刘姓不王”的政策。诸王的土地占去了西汉帝国的大半。并且,这些同姓王并不像刘邦想像的那样,可以成为天子的辅助力量,反而成了社会动乱的根源。为了铲除这些祸根,西汉王朝付出了重大的代价,作出了重大的牺牲。晃错就是为此而献出自己生命的一个人。
晃错是颖川(在今河南省许昌一带)人,生活在汉文帝、景帝的时代。高祖刘邦死后,长子刘盈继位,称为惠帝。惠帝在位七年就死了,他的母亲吕太后专政十几年,企图为吕家夺取刘家的天下,阴谋被高祖的几个大臣击败。这样,高祖的另一个儿子刘恒当了皇帝,他就是文帝。晃错年轻时曾经学习申不害、商鞍等人的法家理论。后来,因为他的文章写得好,学识渊博,在朝廷中当上一个名为太常掌故的官,负责祭祀、礼乐制度等等。文帝的时代,经过“秦火”之后,研究《尚书》的人已经很少。但《尚书》是夏商周几个朝代治理国家的重要文献,对历代的统治者都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所以文帝想找一些懂得《尚书》的人。他们打听到济南有一个叫伏生的人,对《尚书》造诣颇深。但这个人是秦代的博士,到文帝时代已经九十多岁了,不可能请他到宫中来了。文帝就命令太常派一个人去跟他学《尚书》,太常就派晃错去了。学成归来,文帝先让他当太子的舍人,然后又提为门大夫,再提为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