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西京故事

字体:16+-

当夜幕降临的时候,这个叫文庙村的社区便像数万安静的细胞被激活了一样,突然鼎沸起来。从村口牌楼,直到大小街巷的神经末梢,都在哗哗抖动着。无论是在附近打工的,还是在附近大学上学的,都回到了这个逼仄逼仄的空间里,寻求着生命的一夜栖息。

本来街道就窄,这时各种摊贩也挤了出来,很多地方,几乎不侧起身子是无法通过的。初来乍到的人也许不信,这么小的城中村,竟然住着五万多外来人口。只有深入到村社的皱褶里,才能明白生命原来是可以以这种密集的方式相互依存的。所有的楼房都是又细又高的宝塔形状,一座塔与一座塔之间,又都很难找到分离的界线。尽管谁都知道塔楼的建筑质量是值得怀疑的,但如果真的有一座倒塌了,大家又都绝不怀疑其他塔楼对它的扶助支撑作用。很多年前就有人说这儿要拆迁,谁家的建筑面积大,自然补的就多,因此,家家户户都把自己的占有量放到了最大化。地面是插不进一根针了,空中也很难见到一线天。这样的密度,才保证了一千五百多村民对五万多外来人口的放量接纳。

村子已经完全社区化了,一个人除了上中学、大学,或是看大病、死亡火化需要出村子,否则,一辈子龟缩在这里,都可以吃、穿、用不愁地生活下去。小超市、杂货铺、粮油店、小旅馆、托儿所、饭馆、发廊、诊所、澡堂、足浴室,甚至包括修脚的、钉鞋的、文眉的、打耳洞的,无所不包,连公安、银行、税务、工商都有派出机构,日夜理事。

罗天福带着淑惠、甲成走了一圈,不说震撼,面对这大的世事,也是有些惊悚和茫然。

西门锁家就在这个城中村的北头,是占地面积最大的一个院落,所谓文庙村,就是这个村曾有一座孔庙,而孔庙的位置就在西门锁家院落的北头。“文革”中,庙里该拆除的“四旧”都拆完了,只剩下个空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建厂房时,把它弄成铁木业社锤铁桶的作坊了。后来变成钢筋厂,这里又用作堆放杂物的库房了。如今全部厂房已改建成一百多间简易房,分了上下两层,多数住着农民工,也有大学生,还有发廊女、洗脚女、歌厅服务人员等。有的四人一间,有的夫妻租住,有的干脆拖家带口,连老人带孩子都挤在了这十几平方米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