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喜剧

二十三

字体:16+-

这家小剧场在城市的正中心。过去就是唱戏的地方,后来做了歌舞厅。再后来,歌舞厅越来越小型化、私密化,就又改了洗脚房,还洗腰。洗脚、洗腰的私密性也越来越高,大场面的洗、揉、捏、搓,就没多少人来了。贺加贝跑了两趟,就把地方盘了下来。

剧场在钟鼓楼附近的一个深巷子里。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据说这里特别红火,戏院旁边就是“鸨鸡巷”。鸨鸡巷原名叫烧鸡巷,是一条街都在卖烧鸡,故得名。前面卖烧鸡、烧鹅、烧鸭,还有卤蛋、卤豆干、卤猪蹄,醪糟、油茶、枣沫糊,后面便有了越来越多的皮肉生意。开始只是满足一些地痞、二流子的玩耍乐子。后来,越来越多的官家、客商、教授、记者这些体面人物,也改头换面地前来造访。档次越来越高,门楣、床笫也都越来越讲究。接客的女子,也由乡间丫头,逐渐向城市摩登女郎转化。一条街的各种生意也就成了大气候。说那时见天热气腾腾,车水马龙。人员也是三教九流,七股八杂。尤其是到了晚上,竟然有侧身收腹挤不过去的地方。戏园子,自然也就大火特火起来。由于来客四面八方,因而,戏也是秦腔、豫剧、晋剧、京剧、评弹的不固定。来客点啥唱啥,有时一天都能包出好几场来。

贺加贝盘下的剧场的确很小。最早是“山西会馆”,后来改叫“梨园会”,再后来改为“跃进剧场”,再再后来又改成“红卫剧场”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把“梨园”二字改回来,叫了“梨园春剧院”。演了几年戏,撑不住台面,又改叫“梨园春歌舞厅”了。弄成洗脚房时,“梨园春”几个字仍在,不过后边加了“濯足堂”,全称就叫“梨园春濯足堂”了。后来又添了洗腰这个项目,濯足堂下面,加钉一块木板,鲜红的“洗腰”二字便歪斜其上。贺加贝接管时,洗腰牌子的半边钉子已经不在,是横牌竖吊拉着。上面“梨园春濯足堂”的金字招牌,也掉了好多笔画:“梨”把“利”掉了,“园”把里面的“元”没了,“春”把脑袋不见了,只剩下了“日”字。后边三个字也是缺胳膊少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