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上古神话:全四册

第九十二回 九河既道·凿砥柱山以显中国之道德·华山神浩郁狩见禹·云华夫人为云为雨·群仙集华山

字体:16+-

且说文命自从遇见风后之后,便依着他的话,不往北走,先向东行,一路视察工程,随时指点。过了多月,那十条大川已次第掘好了,却是明视之功居多。文命巡视一周,甚为满意,于是每条大川都给它取一个名字。

且说这十条大川,流分派别,相去本不甚远,到得下流,复汇合拢来,成为一条极广极大之河。这条河东连碣石,直通大海,潮汐灌输,常常打到里面来,因此也给它取个名字,叫作逆河。名称定好之后,那时水势尽退,恢复几十年前之旧状,于是寻出两个古迹来,一个是人类始祖盘古氏之墓(在现在河北省青县南七里),一个是古帝赫胥氏之墓(在现在河北省南乐县东四十里)。文命便叫人一一修好,种些树木,又建造享堂祭殿,躬亲祭拜,又各派定二百户人民,叫他们守护。于是,兖州下流治水之事,总算告一段落。然后再向西行,察看中流的工程。从大伾山以西,一直到鼎湖,千余里之地,要凿去好几座山,真是众擎易举,不到几个月,工程已经过半。文命看了,颇觉心慰。

一日,过了王屋山西南麓,行至中条山与崤山东支衔接之处,但听得斤斧之声铮铮动天,十万人夫正在那里开凿。细看那连绵不断的山,已经凿去不少,但有六个山峰,孤撑特立在当中。最北面两个,如同柱子一般,相对距岸而立。它的南面,又是一个孤峰突起,顶上平而且阔,仿佛一个平台。它的西南,又有凿剩的大石一块,其高数丈,四面有意凿得浑圆,想见工役人等的好整以暇。它的南面,又有三个峰头,分排而立。那时大司农在旁,就问道:“这几个山峰一齐凿去,水流冲下,岂不是更顺利么?”

文命道:“我要留它们在那里,有三个原因。第一,是节省工程。这许多峰头,一齐凿去,工程较大,只要水流通得过,就是了。第二,是遏阻水势。我测量过,雍、冀二州间的地势,比此地高五六千尺,而距离则不过三四百里。那股水势奔腾而下,两岸是山,虽则可以约束,还不要紧,但是一到下流,尽是平地,恐怕禁不住。所以我在下流开了九条大川,以分杀它的势力;又在此地留几个峰头,使冲下来的水受一个阻挡,盘旋曲折而过,那么它的冲**之力就可以稍缓了。三则,我要借这几个峰头立一个做人的榜样。大概世界上的人,有独立不惧的性质者少,胸有主宰,不为外界所摇动、引诱的人尤少。看见他人怎样,不问是非,就跟了乱跑。问他何以如此,他就说:‘现在人家都是如此,我又何必不如此?’或者明明知道这件事情是不好的,他又推诿道:‘大家都是如此,靠我一个不如此,有什么用处呢?’人人存了这种念头,所以遇到一种不良的风俗,不崇朝而可以遍于全国。这种思想,起于滨海的外人。他们习见潮流的汹涌,以为无法可以抵御,无法可以挽回,所以他们的口号总叫作‘顺应潮流’。你试想想看,做人如只要如此,真太容易了!我的意思,一个人总应该有一种独立不挠的气概,一个人总应该有一副能辨真理的本领。果然这项事情是不应该如此的,那么虽则天下之人都是如此,我一个人亦决计不如此;任便人家笑我、骂我、排斥我,我亦断断乎不改我的态度,宁可冻死、饿死、穷死、困死,我断断乎不改我的操守,这就叫‘至死不变强哉矫’,这就叫‘志士不忘在沟壑’。这几个山峰,我要叫它兀峙中流,经千年万年水流之冲击而挺然不动,显出一种不肯随流俱去的精神,做世人的模范,尊意以为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