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费(红色经典)

字体:16+-

既然要写短篇小说,一开头就得碰到这么个问题:短篇小说在哪里?

猛一看,短篇小说是产生在作者的笔下,发表在报刊上,汇集在短篇小说选集里。我们打开一本短篇小说集,在那里看到引人入胜的故事,光彩照人的形象,看到新的人物、新的世界,很自然地就佩服作者:这人有本事,“吃苇子拉席,肚子里编得好”。可是,仔细一想,就算肚子里会编,也得有苇子吃,而苇子,是泥土里长的。

原来,短篇小说和其他形式的文学艺术作品一样,它在生活里;它是从生活里来的,它是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里的反映。

生活,是文学艺术,也是短篇小说创作的唯一源泉。只有土壤里才能长出庄稼;只有长期地深入到工农兵斗争生活之中,观察、体验、研究斗争着的人和事,用那些自己接触到的和深切感受到的生活形象把作者心灵的挎包装得满满的,真正做好了了解人熟悉人的这个“第一位的工作”,才能找得到、写得出短篇小说。

只要仔细研究一下当代一些短篇小说的作家和作品,就可以发现:虽然他们写作的题材很不相同,艺术风格上也各有特色,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都是被生活积累和感受“逼”着进行创作的。他们有的经历了革命战争,有的参加了其他变革现实的斗争实践,熟悉了某一方面的斗争生活,体验和感受了一些动人的人和事、思想与感情。这种体验和感受积累得多了,生活的行囊充实了,那些难忘的人和事就站到了作者的面前,就来敲作者心灵的门了;于是他就睡不着觉了,于是就拿起笔来,把这些看到的、感受过的和自己相信的思想、感情与形象,经过精心的艺术构思,写到稿纸上,成了短篇小说。

在这里,作者亲身的感受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那种用自己的心尖子去感触过的事物,那种激起并且倾注了自己感情的生活形象,是创作中的宝贝。有的同志对生活有着特别锐敏的感受力。像写过有关孩子与革命的优秀作品的刘真同志,就有这样的本事。同样的一段在革命部队里成长的斗争生活,别人跳着蹦着地走过去了,她却留下了深切的感受,而且感受得细致、强烈而又独特。她能够保持最初接触生活时的那种感受。这大概是从生活中得到短篇小说的一种特殊的长处、特殊的禀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