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吴氏全书》推荐序
文/屠思凡
夏庆阳九十六年七月,江南最大氏族吴家再度展开修谱工作。与十年一度的例行修谱不同,各家支的代表此番汇聚一堂,只为决定一个人的去留。
此人本名吴承恩,在竟宁元年因叛国之罪而被逐出家门。朝廷的一纸敕书改变了一切。敕书嘉奖他著书有功,列数其平生功绩,追谥为文忠公,命吴家推举贤才,择日上京,完成其遗作《长生志》的修订工作。这在历史上几乎绝无仅有—直到两代皇帝后,没落的曹氏家族的后人才终于取得足以与之争辉的功绩。
成就吴承恩的,是他耗尽一生创作的鸿篇巨制《西游记》。同其他“明珠之作”类似,《西游记》的创作过程非比寻常:与数十人合力编撰的《山海经》或呕心沥血一气呵成的《石头记》不同,吴承恩一生中博览群书,寻访全国各地,最终以重大历史事件为内核,陆续演绎出了六个版本的故事,故事同根同源,又形态各异,其内涵循序渐进,自通俗志怪小说逐步深化,直至成为家喻户晓的史诗,普照万民。
与先秦时期大量佚名作品的评述方式有所不同,考察汉以后的文学作品的价值,必须将作者的生平纳入分析范畴(二者之间的一致性则要依赖考古成果确定)。
在分析《西游记》时,这或许是最恰当的方式,因为吴承恩不仅创造了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还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整个夏朝的文学和社会发展历程。司马迁曾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指出:随着秦汉更迭,在和平世代,若有人寿可齐国,那么,此人必将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必须承认,这份预言具有惊人的前瞻性。
而接下来,我们将会看到,为何吴承恩恰好是它的出色证明。
从阿房宫到《东山伏魔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