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恪从沉睡中醒来,记忆涌进大脑。当初收到来自几十光年外的信息,人类知道了地球之外还有一个几乎完全相同的星球。本以为会再次出现航天大热潮,直到后来也鲜有人关心。
地球太美好了,好到人类已经不愿意离开她,而航天的代价又太大了。即使地球上环境最恶劣的撒哈拉沙漠或者南极,也至少可以为人类提供充足的空气。到了太空或者外星,失重或者不一样的重力、真空、极端温度、无水,每一种出现疏忽都可以扼杀脆弱的生命。
要知道,直到21世纪,人类真正利用的地球表面积不到地球总面积的2%,如果扣除农业用地,其占比例更是低到了0.7%。地球上的矿产资源远比大多数人想象的丰富,截至21世纪初,煤炭尚可以供当时的人用一千年,石油至少可以用两百年。并且当时开采的石油中超过60%被汽车所消耗,电动汽车的出现一举把石油消耗量拉低一大半。
就像石器时代的结束不是因为石头被用光一样,可控核聚变也把煤和石油早早地赶出历史舞台。伊恪出生的时候可控核聚变就已经被大规模应用,工业自动化也达到了之前人们无法想象的地步。当能源已经不成问题,人工光照被应用到农业,环境不再是制约农业发展的因素。以往被用于太空城市的构想此时被用在地球,诸如沙漠等地。
与此相对应,进入太空成本太高,收益太小。在火星上建一个小型居住地的费用,足够在沙漠里建一个全封闭城市,维护成本更是高的吓人。如果人类打算在太空中扩散,各星球之间漫长的距离简直令人绝望。即使在太阳系里,光从地球到达木星需要50多分钟,到达冥王星就需要5个小时了。这意味着,按照理想状态的最快速度,有人在冥王星上发送一句“你好”,地球上也要在五个小时之后才能知道。